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以大学教育为抓手打通“医”“工”融合之路

2023/12/18 15: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和医班”同学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供图

“医学的目标是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工程学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工具。小到小小的手术刀片,大到质子重离子放疗装备,工程学几乎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

医疗产品所依托的学科是医学工程。王辰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工程是医学和工程学的结合,其涉及的领域广博又深厚,我国目前医学工程领域的问题是“医”和“工”融合还不够充分。我国国产医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也是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反复提到的行业现状。如何促进医工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探索了两种模式。

一种是“4+4”培养模式,也就是4年非医学教育+4年医学教育。该培养模式下已经招收了数量不多的有工程学背景的学生。王辰介绍,这些学生带着此前掌握的工程学思维,再到协和接受医学教育,他们学习的过程会自然地将“工”和“医”融合起来。

另一个模式是和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理工科高校联合创办“协和医班”。在北京理工大学“协和医班”开班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表示,这是学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创新路径,打破了多学科和医学之间的坚冰,是医工融合、理工融合、医药结合的一次有效探索。

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记者采访了正在“协和医班”探索学习的年轻人。

11月29日,北京理工大学“协和医班”师生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西山园区)学习交流。12月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和医班”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交流学习,深入了解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人体解剖等领域。“协和医班”正在把医生的临床需求融入大学教育中。

刘丰恺是北京理工大学“协和医班”的一名学生。他的祖父曾经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赤脚医生,受祖父影响,刘丰恺从小便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医学进步带来更广阔前景,刘丰恺逐渐意识到,医学并非仅仅需要临床医生,更需要医学工程师、药学家、群医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卫生管理专家等“大医学”人才,正所谓“万学归医”。

7月,高考成绩刚刚出来,刘丰恺看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创办“协和医班”的消息,渴望进入医工交叉领域的他甚是开心,“在详细了解了协和医班‘4+4’培养模式和办学特点后,我便毅然报名”。

据了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向这些“协和医班”派驻了专门的医学老师,在本科教育早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将“医”与“工”的融合纳入学科训练的最早期。对于未来的学业规划,刘丰恺表示,最希望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深入学习研究,将来研发出能源充足、准确性高、可控性强的微纳机器人,能够克服生理屏障与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安全地进入人体,由内而外,精确地解决脑血栓、冠心病等许多当下传统外科手术难以根本解决的问题。

回顾医学发展史,工程学举足轻重。17世纪第一台可以观察活体细胞的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医学超声技术、70年代出现的核磁和CT技术现在都已经是常用的诊疗手段。

国外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已有一定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等诸多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就关注到医学与多学科交叉结合的优势,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先后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工发展还有提升的空间。王辰表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正面临着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挑战。不仅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以适应未来医学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需求。

“医工融合,尤其是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我国医学科技开拓新赛道、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可能,加快推进以智能医学为代表的医工融合新兴医学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标准与评价实验室主任顾晓松的判断。

“只有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卓越领军医学人才,在相关领域不断创新,才能让我国医药产业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高地和发展高地,从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顾晓松院士说。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