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李轩? 田雯静
【内容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现实题材剧屡出精品,其中以“年代记忆建构”为特色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更是得到多方好评。本文从作为情境、作为方法、作为功能这三个角度对之加以阐释,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在年代记忆建构上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以期为其后续创作提供新视角及思路。
【关键词】国产剧集;现实题材;年代剧;集体记忆
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创作不仅实现数量飞跃,更在质量上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峰。此趋势的发展,无疑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发展与深刻变迁的荧屏映射。如《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山海情》《乔家的儿女》《人世间》《父辈的荣耀》《梦中的那片海》,以及近来备受瞩目的《南来北往》《小巷人家》等作品,既可谓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艺术镜像,其中更是包含着诸多对过往年代记忆的深刻挖掘及再构。通过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笔触的兼容,此类剧集构建了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框架,将观众带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之中,经由被叙人物情感命运的起伏跌宕,折射和唤起观众对国家民族发展历程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因此,如果说“转向记忆”是当前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创作的一大趋势,那么“年代记忆建构”定然堪称其中最为精彩的组成。对于这一重要文本现象,本文从作为情境、作为方法、作为功能三个角度对之加以阐释,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在年代记忆建构上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以期为其后续创作提供新视角及思路。
一、“年代记忆”作为情境:现实题材剧年代记忆建构的时空符码
国产现实题材剧集通过精心的时空符码构建,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年代风貌及社会景观,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个充满历史厚度和回忆可能的叙事空间。其在丰富剧集叙事层次的同时,更使年代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引导观众在回望中理解当下,感受时代之变迁及发展。
(一)记忆之桥:集体记忆的时间跨越与勾连
文化记忆的建构需要象征符号系统进行文化表征。在现实题材剧创作中,故事发生时间节点的选择不仅仅是叙事起点的设定,更是为观众构建“记忆之桥”的首要环节。时间的选择需要具备典型性和历史标志性,如此方能引发集体记忆的艺术性唤起,使观众在感知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其与现实的共鸣之际,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诸如开国大典、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农村改革、市场化大潮等历史节点,每每在荧屏上得以重现,既承载了时代的变迁,也深深镌刻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正是这些历史时刻的具象,构成了社会集体记忆的基石。通过影像的艺术再现,观众得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情感的纽带,进而在观影体验中实现精神与情感的双重共鸣。以《大江大河》为例,该系列剧集的时间跨度为 1978—1998 年,通过三位主人公的不同人生轨迹,映射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个体商户的兴起,以及中国社会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到东亚经济危机等诸多社会巨变。这一时间段的典型性,使得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实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而《父辈的荣耀》则以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为背景,精准捕捉林业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减产、减伐、下岗”等典型事件,展现了林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时间段的选取,不仅是中国林业治理的重要转折点,也触及了众多百姓的生计与未来选择,从而使观众与之形成强烈情绪共振。
(二)记忆之场:集体记忆的空间凝结与具象
在文艺作品的年代记忆建构过程中,空间作为集体记忆的符号化凝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空间一旦缺失,记忆便会失去“栖息之地”,无法稳固和延续。因而,文艺作品的空间描绘便犹如一个多维度容器,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情感以及文化价值,将时代的痕迹嵌入其中,赋予观众直观且深刻的记忆体验。这种空间的选择与构建为叙事增添了具体的历史感,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进入历史场域的入口,让他们得以在视听体验中重新体验并感知历史的情感纹理与社会脉动。如同皮埃尔·诺拉在《记忆之场》一书中所言:“如今记忆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致时代那强烈的纪念欲甚至吞噬了一切尝试理解这一现象的行为。”可见,记忆的力量不仅作用于回顾,更是一种塑造当下、影响未来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空间的精心选择与构建得以具象化展现。例如,剧集《人世间》便是以东北为拍摄地,大多数取景地都在吉林省长春市。剧中周秉昆一家所居住的光字片,外景部分便是取材于长春铁北一路、铁北二路的棚户区;剧中电影院的取景也在长春人民非常熟悉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主楼——长影旧址博物馆;剧中多次出现的堤坝大路取景地也位于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水库大坝,等等。于此,空间的再现并非仅是物理上的呈现,它也作为一种文化和记忆的场域,见证并凝固了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让观众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空间成为记忆与现实之间的重要桥梁,将观众的情感与历史叙事紧密相连。
(三)记忆之门:架构过去与当下的情感联系
当观众沉浸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情境中时,画面所具有的功用便不再仅是视觉符号的呈现,更是成为激发情感共鸣的强力催化剂,促使观众与剧中人物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共鸣机制如同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引导观众的情感在虚构与真实交融的叙事空间中自由穿行,使他们在观剧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虚构故事的艺术张力,又能从角色的经历中找到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呼应点,并进一步唤醒观众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引导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时空中进行情感的自我投射和再认知。比如,《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和《父辈的荣耀》中的顾长山,尽管他们的故事嵌入的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但其性格的细腻刻画与情感的真实流露,使观众更容易代入其中,并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重新审视自己在时代中的位置。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剧作的情感厚度,也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心灵的共振。由此来看,在创作方面,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宏大的时代背景,可谓是当前国产现实题材剧重要的叙事策略。这种创作方式既能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使复杂的社会变迁通过小人物的日常叙事得以生动呈现,同时也能够借助人物的生活细节和心路历程,拉近剧作与观众的情感距离。观众正是通过等身化的人物视角,感受到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困境与挣扎,从而产生更为亲切且真实的情感共鸣......(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转向媒介:数字网络时代中国电影融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AC004)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