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失控与制衡: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粉丝与偶像博弈

2025/03/19 16:02

毛琦? 李子彤

【内容摘要】社交媒体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令传媒娱乐生态愈发复杂,以“围观”为主导的粉丝群体与偶像之间的传统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本文从群体性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出发,剖析粉丝与偶像各阶段的信息传播与互动模式,反思粉丝群体行为与偶像造星模式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优化我国影视产业生态。

【关键词】粉丝群体;互动仪式链;权力博弈;“饭圈”

在信息网络实现全民覆盖之前,粉丝与偶像保持足够距离,不介入彼此工作生活,经纪公司内部运营模式和造星过程也相对稳定。但在媒介技术与社交网络的双重推动下,造星和追星也逐渐从个人行为过渡至群体行为,并已形成完整、有组织性的产业体系。在由网络媒体为公众赋权的过程中,原本无权发出声音的粉丝获得了跟偶像平等沟通的话语权,粉丝与偶像、公司之间也呈现出一种利益共生和权力博弈的双重关系。

一、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粉群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在日常程序化的传媒社会,人们通过积极的互动行为进行资本和情感的交换,从而形成新的“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这一理论模型对传媒时代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反馈和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在网络媒体所建构的一系列互动仪式中,人们通过专注于共同对象、分享共同情感和体验的活动,产生了具有高度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感关系,从而形成了包括“饭圈”在内的一系列网络化社群组织。

(一)“饭圈”形成的起源和条件:大众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双重加持

中国内地的“饭圈”文化在初期形成过程中,曾经受到日本“宅”文化和韩国“偶像”产业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 21 世纪以来随着影视产业的繁荣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得以快速扩散和深化,粉丝群体在“形成自己独有文化圈层和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被商业资本绑定,与普通社会群体有了明显的区分。

“饭圈”内消费主义盛行,金钱变成了爱的证明。选秀类影视综艺节目通常采用粉丝参与的方式,即“打投”方式,让偶像可以依靠粉丝的投票支持正式出道。粉丝想要获得投票权,就需要通过消费来实现,为了让自己心仪的偶像能够成功出道,粉丝必须投入数额大小不等的资金。在过去十多年里,基于偶像包装所聚集的粉丝群体显示出惊人的消费能力,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对偶像的打造和包装。这种以“造星”为目的的资本操作,实质上是文化资本对“饭圈”进行商业整合与资源利用的具体体现,粉丝对偶像的痴迷和幻想则成为这种资本运作坚实的基石。

(二)“饭圈文化”的组织与架构:基于情感价值的协同关系

粉丝个体主动融入有组织群体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自组织过程,这种自组织形成的粉丝社群,可以理解为粉丝之间相互联结的产物。随着粉丝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偶像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即粉丝自我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粉丝群体已经从最初的松散状态转变为组织有序、协作紧密、具有专业化和精细化运营特征的集合体,有着清晰的组织架构。这些组织内部有详细的部门分工,包括投票组、宣传组、评论控制组、应援组、公益组等,每个部门都承担各自的责任并协同工作,以确保“饭圈”内部的稳定运行。经纪公司作为核心力量,与粉丝群管理组织者和专业粉丝公司共同负责饭圈的有序化运营。

在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其即时性反馈机制充分满足了粉丝对偶像生活的深入了解与参与的渴望。偶像通过社交平台向粉丝分享工作及生活近况,粉丝通过评论、发帖等方式,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并能被偶像看见。这些平台成为偶像与粉丝进行直接交流的桥梁,超级话题和微博粉丝群、专业追星网站和应用程序等社交工具,也进一步拓宽了“饭圈”文化的活动空间。

“饭圈”内部的互动“使粉丝个体完成自我角色想象以及群体身份认同,从而获得情感满足和群体归属感”,也形成了独特的沟通语言、严谨的组织结构和具有强制性的集体行为规范。这套系统具有强烈的自我性和排他性,对外界的情感表达持拒绝和排斥态度,任何与“饭圈”内部认知相悖的言论都可能遭到忽视甚至攻击。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受到他人看法和评价的影响,从而在自我与社会之间产生互动。类似地,“认同”也源自于“自我—他人”的相互关系。“饭圈”作为一个社群,为粉丝群体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粉群组织与偶像博弈关系导致权力失控

早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是单向的。在香港影视及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粉丝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群体分布非常零散,还未能集结成有影响力的组织,传播条件匮乏,也没有直接为偶像消费的渠道,偶像与明星的界定还不清晰,粉丝也较少干预偶像工作及私生活,对偶像没有情感上的占有欲,对偶像的发展和公司的决策也缺乏话语权。

(一)公众参与和模式创新:选秀机制为粉丝赋权

2005 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在中国粉丝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节目首创观众投票选拔的电视选秀形式,成功实现了“大众传媒满足观众的互动需要”,粉丝通过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在淘汰制的选秀节目逐层晋级,初次体验到自己的选择能影响电视中原本遥不可及的偶像的命运,标志着粉丝群体开始从分散走向集聚。

与早期选秀节目有所不同的是,现在为了获取投票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消费和资金支持来实现,为了让心仪的偶像能够成功出道,粉丝必须投入资金支持。在“群体动力论”视域下,那些情感表达强烈的粉丝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集结,他们从原本孤立的个体逐渐凝聚成为目标一致的“饭圈”团体,以集体行动支持他们热爱的明星,自此以后,粉群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为偶像进行消费和助力,通过集资可以为偶像购买广告位、举办活动,提高偶像的曝光度和影响力;通过控评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大量正面评论,压制负面评论,从而控制舆论走向。“饭圈”组织不断膨胀,粉丝话语权逐渐崛起,甚至已经成为影视产业领域突出的社会症候与文化现象......(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影视数据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BC032)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