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孙玮? 徐铭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情感超越理性和真相,成为影响舆情事件的关键因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常常伴随情绪演进,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为更好地治理高校舆情生态,避免负面情绪积压,解决实际问题,本文聚焦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特殊角色,探究了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情绪传播机制,提出共情、共生、共鸣的情绪传播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学生;意见领袖;情绪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与青年学生意见领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主要平台。新媒体的诸多优势带来了广泛的网络参与,这使网上公共空间进一步发育为舆情生长的土壤。后真相时代,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参与这些“情绪大于事实”的舆论,被迫成为“乌合之众”。其中,青年学生网络参与已达到近乎饱和的状态。在现实舆情压力与群体责任的双重作用下,“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应运而生。
(一)新媒体环境下情绪主导的舆情
社交媒体是情绪的温床,情绪即社会信息。其一,现实情绪表达异化,网络情绪表达成为人们的日常情绪表达手段。信息加工与被喂食经加工的信息成为网民日常,用户接收情绪处理后的信息,经过自我加工形成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情绪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可以说,情绪构成信息。其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讨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低成本的情绪发泄空间。新媒体本身具有的交流便利性与发言低门槛化为社交媒体用户创设了一个更便于畅所欲言的环境,互联网虚拟文化下的媒介物隐身降低了情绪发泄的成本,提高了公众情绪发作的可能性;新媒介开辟以情绪为主导的新的舆情生态,导致群体极化程度增强。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感知意见气候之后,受众如果认为自己持有多数人意见,孤独恐惧感较弱,会积极与相似的人群互动更加直言不讳。相反,受众感知自己持有少数人意见,则会保持沉默,讨论、点赞、分享的频率降低。在此过程中,评论的频率提高,强化大多数意见,压制其他意见,意见氛围越来越同质化,群体极化由此产生。情绪催化作用下的受众在感知到多数人意见时会更易于在发声、表态中找寻社会责任感、群体安全感等情绪反馈。反之,受众在感知到少数人意见时,会为了避免网络暴力,更倾向于选择沉默。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学生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哥迪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 , 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②。本文所指的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处于正式组织之外的舆论引导者 , 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网感”,善于挖掘和呈现青年学生最真实的心声,擅长散发可接近和互动信号。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后真相时代,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显著提升,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功能也更为重要。好的网络意见领袖能够促进舆论生态的良好循环,而与主流价值相背的网络意见领袖则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其中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一定来自正式组织,大多在现实生活中也与普通学生并无二至,但他们却能够在网络空间赢得大批追随者,从而在青年学生的舆论引导、议程设置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差异性与接近性的耦合 , 使青年意见领袖看起来更具魅力,吸引大批流量与追随者。他们凭借自己富有个性的话语、丰富的知识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进行网络表达,同时给予追随者不同程度的反馈,深受广大青年的支持和拥护。青年学生意见领袖是新时代学生网络社群的灵魂 , 对其他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 他们在群体内的感召力并不亚于那些正式群体中任命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话语、态度和行为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群体,在信息传播全过程中发挥增强话语权、议程设置、观点引导、塑造自我认同等作用。
(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情绪演进逻辑
公众情绪是数量庞大的个体围绕公共事务或问题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情绪的集合,个体或群体接收经加工的信息后在网络空间中主动表达或被动流露心理体验与情感反应,从而也影响到他人情绪。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常常伴随公众情绪演进,以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为导火索,以官方介入并处置为结束。其间,包含唤醒、感染、爆发和消弭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境唤醒情感共鸣。社群情境和媒体环境作为外部刺激诱因,通过属性议程设置将弱情绪转向强情绪。当具有较强接近性的事件产生时,人们由“联想 - 学习”机制自动带入类似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并将情绪投射向事件本身,情绪由点成线;第二阶段,互动诱发情绪感染。情绪产生后,个体为完成群体身份转换,主动参与互动进行情感传递。相同情绪表达的叠加为事件奠定情感基础,情绪从而扩散。新的参与者根据情绪惯性和在群体互动中感知到的情绪形成基本判定、完成身份转化;第三阶段,情绪爆发下的行为驱动。情绪的高度集合形成“回音室”,情绪二次升温,集中的火力导致情绪爆发,驱动行为;第四阶段,情绪消弭下的理性回归。情绪消弭包含情绪解决和情绪遗忘,新信息争夺公众注意力、情绪平息的同时也埋下深深的隐患。当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未被满足的情绪将催生更强态势的情绪。......(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网络传播学》课程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21SZJG02)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