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化传播学科发展路径探析

2025/03/18 10:59

万忆? 林吉安

【内容摘要】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播的重视,文化传播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受到多个不同学科的关注。然而当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还存在很多不足,亟待从学科建设层面加以解决。本文认为今后文化传播学科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现文化知识、传播技能、数字技术与传播实践的融合;在学术研究方面,应推动文理交叉融通,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在体制机制方面,应着力推动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传播学;新文科;学科建设

文化传播学科的设立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需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人才。概括地说,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既要讲政治,又要懂文化,还要懂创意与管理;既要有理论与话语的创新能力,也要有传播与经营的实践经验。我国文化传播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和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继续推进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文化与传播一体两面。“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随着现代社会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文化传播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由此催生了文化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

(一)文化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传播学滥觞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从传播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

早在 1871 年,有“人类学之父”美誉的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就使用了“传播”(Diffusion)一词来指称文化的迁徙和采借现象,并提出了“文化传播”(The Diffusion of Culture)的概念。虽然他主张文化进化论,但并不否认文化传播在人类文化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正如他所说:“为了避免退化的有害影响,保存进化的成果,不应忘记文化传播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有益的作用。”

不过,对文化传播学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兴起的人类学“传播学派”。其先驱人物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家拉策尔(F. Ratzel),他提出了文化伴随民族迁徙而传播的观点,认为造成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德国学者弗罗贝纽斯(L.Frobenius)、格雷布纳(R.F. Graebner),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 Schmidt)和英国学者史密斯(G. E.Smith)、佩里(W.J. Perry)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文化传播理论,并形成了“传播学派”。他们主张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从相邻民族或相距很远的民族那里传播而来的,而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几种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传播的历史。这种“传播学派”又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德奥传播学派,另一支是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主张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并以“文化圈”的概念来说明文化的传播;后者则主张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单一的,提出了所谓的“埃及中心说”,认为世界各地的文明均起源于埃及,由埃及传播而来。虽然两支的观点不同,但都十分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较于欧洲人类学的“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在解释人类文化发展问题上的针锋相对,美国人类学的“历史学派”则采取折中的态度,既反对地理决定论、种族决定论和单线进化论,也不满于简单的传播主义,主张对文化采取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该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被誉为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的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以及他的学生威斯勒、克罗伯、哥登泽和罗维等人。他们认为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和文化传播理论,如“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辐合”等。其中,威斯勒提出了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自然传播,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传播;另一种是有意识、有计划的传播,即通过殖民、开发、战争、传教等活动进行的传播。在前现代社会,前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后,后者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欧洲的“传播学派”,还是美国的“历史学派”,都为文化传播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后来,随着传播学、符号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文化传播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逐步发展成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不过,它在我国的发展则要晚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才正式兴起。

(二)文化传播学的学科认知

尽管文化传播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也已走过二三十年的历程,但它仍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学科。诚如学者张三夕所言,“文化传播学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未定’状态的新兴学科”。这种“未定”状态鲜明体现在学者们就文化传播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形成共识。

比如,对于何谓文化传播学,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吴格言认为:“文化传播学是研究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周晓明则认为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两个定义虽言简意赅,但都略显笼统,不够具体。王光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化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它“既要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产生、发展、传播甚至消亡的基本规律,为解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各种传播情境中的文化流转等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尽管学者的界定不尽一致,但都认可文化传播学主要探讨的是有关文化的传播问题,这也是它区别于一般传播学的根本所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宣传工作历史经验与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研究”(项目编号:21AZD085)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