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周华
【内容摘要】从《我眼中的毛泽东》到《发现之旅》,再到《纪录中国》,回顾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近 20 年电视纪录片在叙事模式、传播模式、管理模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纪录片或者把镜头聚焦于伟人生活细节,或者在叙事上自成体系、构建流派,或者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打造全媒体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本文以此为观察对象,剖析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我眼中的毛泽东》;《发现之旅》;《纪录中国》;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呈现以下良好态势,一是聚焦时代主题,主题主线创作硕果累累;二是拓宽题材领域,多元作品百花齐放;三是扩大播出渠道,纪录片进入好平台、好时段;四是提高创作质量,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五是强化政策引领,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这段表述不难看出,好内容、好平台、好管理、好政策,才是纪录片产业发展向好的基础。
一、历史文献纪录片创新发展案例——《我眼中的毛泽东》
2003 年 12 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阳光文化联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策划出品了 20 集电视系列片《我眼中的毛泽东》,这是民营电视传媒首次尝试与中央党史文献部门合作“伟人传记”文献纪录片,同时也是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老选题新角度——首次通过电视手段集中披露伟人的日常生活
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伟人传记纪录片在当时已不在少数,而且各大电视媒体屡见不鲜,但大多数都是把选题角度放在伟人的工作业绩和成就上。《我眼中的毛泽东》则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突破点,那就是把镜头对准毛泽东的家庭生活,让大家系统地了解“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对政治家的选题角度,相对于当时的主流电视媒体来说较为罕见,成为选题策划出圈的一个亮点。
首先,镜头要聚焦于毛泽东的家庭生活。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表现其毛泽东丰功伟绩的纪录片不在少数,但通过电视手段集中披露其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当时还不多见。披露哪些日常生活?哪些故事?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如何把握叙事尺度?作为重大政治题材纪录片,对于主创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为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亲自担任顾问,并派出毛泽东研究专家担任文稿统筹,与摄制组一起采访、拍摄和制作纪录片,用镜头捕捉毛泽东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镜头要聚焦于毛泽东身边的人。《我眼中的毛泽东》中的“我”是指 20 位毛泽东身边的亲属和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如女儿李敏、李讷,儿媳刘松林、邵华,毛泽东保健医生、生活秘书王鹤滨,以及吴连登、高智、韩桂馨、田云玉、侯波、钱嗣杰、周福明、刘长明、沈同、熊向晖、马武义、张仙朋、张木奇、陈长江、曾文等其他工作人员。这些曾经与毛泽东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在当时多已步入晚年,通过镜头记录他们的回忆,不仅是对历史资料的抢救过程,也是留住他们生命的另一种体现。既具观赏性,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最后,镜头要聚焦于有趣的故事。拍摄伟人传记很容易做成带有宣教色彩的专题片,这样的影片仰视代入感很强,而有趣的故事则以平视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走下神坛”的伟人的生活细节。面对镜头,毛泽东身边的这些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与毛泽东日常接触的点点滴滴、生动的小故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近毛泽东、熟悉毛泽东、理解毛泽东。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更丰富的诠释,而且更有助于我们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二)老市场新渠道——民营电视传媒的多平台发行
民营电视传媒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合作,代表着国家层面的保驾护航、象征着权威,《我眼中的毛泽东》无论拍摄、制作,还是市场推广、发行销售,可以说畅通无阻。据统计,该节目得到了百事可乐、伊利实业等 8 家企业的赞助,除了在自有平台阳光卫视播出外,该节目还发行到央视、重庆卫视等 50 余家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甚至还发行到美国历史频道播出。同时,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还制作了 DVD 音像制品发行到海内外。这对于刚起步的阳光文化来说是一种有益尝试,也是民营公司在纪录片“多平台传播”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项目化纪录片创新发展案例——《发现之旅》
2005 年 1 月 1 日,开办五年之久的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升级为“CCTV 发现之旅”数字付费频道,之后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结盟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频道,异业合作不仅丰富了频道纪录片的选题内容,也使得线下文旅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发现之旅》叙事模式构建“科影流派”
《发现之旅》栏目是由中央电视台所属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创办的周播节目,每期 15 分钟,2001 年 7 月 20 日 23:25 在 CCTV-1 首播,之后还曾在 CCTV-4、CCTV-7 播出。选题都是当时最热门或者关注度高的内容,题材广泛,涉及考古——《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凤棺迷魂》;历史——《复活的军团》《龙潭三杰》;志怪——《深湖魅影》;自然生物——《夜空中的利爪》;军事——《角逐超高空》《狙击英雄》;科学探案——《血字》......(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