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叶妮 王 威力
【内容摘要】本文以扎根理论与情境分析视角,结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采用“故事线”的描述方式,探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中,协作学习群落的典型特征、认知机制和积极策略。研究发现,基于趣缘原则组成的多维协作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在概念生成、认知框架搭建、态度倾向与价值观塑造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习特征、认知偏好和情感认同。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空间的虚实融合、第一和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协作学习群落通过以下策略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凝聚班级集体记忆、夯实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精准掌握学习者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协作学习;课程群落;群体画像;价值认同
2023 年 7 月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发表讲话时指出,“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在多元价值观冲突加剧、真相扑朔迷离的时代,“教”与“学”已溢出方寸讲台,特别是在复合媒介手段介入之后,在渐趋公域性和泛在化的语境中,文字、图像、声音、镜头——课堂之“所思所想”投射、交互、冲突和杂糅于公共舆论空间,成为大众热议、品评的焦点,甚至可能被误读、曲解,变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组成部分,呈现居伊·德波(Guy Debord)之“景观社会”(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语境中的“假象”范围内之“现实”。“张雪峰事件”的发酵、“破圈型”学者的出现与“反思性存在”(reflexive being)的青年学子,甚至成为 2023 年舆论场敏感且轰动的公共话题。
面对困局,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跨越课堂“私域”与社会“公域”的边界,以教师赋权和学习者主权(Learner Sovereignty)为导向,从协作学习群落的典型特征、认知机制入手,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策略。通过构建虚实共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课堂”,激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者的自主性,强化实时、持续、直接的交往互动、分享分担、规范合作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oir),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的现实价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体式宣传的相关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与促进国际传播的内在关系、新技术对新型主流媒体战略调整的影响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整体性理解,在学思践悟中“真懂真信”而“有所得”,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铸魂育人”总体要求,才能锻造出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中国又放眼世界、具备全媒体媒介素养的后备人才,真正直面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总书记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界定
(一)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强调在小组环境中以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互动、管理关系与开发内容,以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的协作共享的学习模式(Lee,2014)。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类型,协作学习是整合了认知、情感和动机的多元交互过程(JaanaIsoh?t?l?,Piia N?ykki & Sanna J?rvel?,2019),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表现、社会关系和元认知,协作学习应创设合作性环境,考虑同辈评价并协调参与者元认知(Metacognitive)、动机和情感资源的过程( T?rm?nen, Tiina,J?rvenoja,et.,2021) 。 在 高、低两种交互级别的协作学习中,高水平互动学习者在调节学习时,通过提问和协商任务的概念来促进知识的共同构建,低互动的学习者不是与小组成员互动而是更注重通过阅读和处理信息来获得个人对相 关 主 题 的 理 解(Jonna Malmberg, Sanna J?rvel?,et.al,2019)。
目 前, 有 技 术 采 用 计 算 机 支 持 的 协 作 学 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面对面小组协作学习等形式。根据奥苏贝尔(DavidP. Ausubel,1999)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认知分享理论(Shared Cognition Theory),学生个人行为与同辈支持对思维塑造有多种影响,有效的协作学习会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Resnick L.B.,1991)。根据强建构主义理论和温特比尔特大学的认知与学习技术小组(CTGV)的抛锚式体验(Anchoring Experience),在应对任务认知不足、观点差异等挑战时,协作学习对于课程设计有积极意义。
(二)课堂群落中的协作关系
群 落, 或 译 为 社 群(community), 源 自 生 态学概念,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也称为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但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群落”或“社群”,也映射“人”的类属性和主体存在方式,是一种具有持久活力的共同体,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是地域、共同的纽带和社会交往(Hillery,1955)。
无论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线上空间还是现实空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对象都是“人”——未来国家民族之栋梁,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因此,透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协作学习群落,既要研究群落主体——教师(学习实践的引导者)与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者)——呈现的主体共生性,又要探究“人”——作为课堂场域中的现实主体与媒介物、对象物等共同体之间的主体间关系,还要阐释多元教学媒介——虚拟与现实的中介手段。而且,在建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ies)、课堂社群(classroom communities)12等典型样态时,还需分析复杂课堂交互情境,包括广义面对面教学情境以及虚拟协作工具的使用、虚拟团队任务(Virtual TeamTasks)的完成,以形成同伴交往(Peer interaction)的协同效应(Daniel Bennett,2022)13。另外,虚拟交互对同伴认同和群体归属感有一定影响14,尤其需要关注虚拟交互对新时代新传学子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分析怎样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新闻宣传的血脉,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崇高操守和扎实职业素养的全媒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协作学习社群作为“媒介现场”,诠释协作主体的主体间性与话语机制、现实和虚拟的多现场协作、特色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空间的延伸,破除社会多元价值观对课堂话语生态的预设性影响,以达成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拟合,客观而系统地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协作行动者的历练过程。据此,本文形成 3 个研究问题:第一,“发生了什么”——描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协作学习现象的典型特征和关键策略;第二,“为什么发生”——分析协作学习社群促进马克思主义信念生成的主要原因;第三,“有何意义”——诠释马克思主义信念彰显的意义脉络......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1VSZ063)、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机制研究:权力建构与效度延伸”(项目编号:2024WSXJ03)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