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张丹
【内容摘要】不同于某些西方思想将“灵”与“肉”、“理智”与“情感”二分而追求压制与铲除,中国礼乐阐发出的“节”可以“调节情欲而达于中和”。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重思中华礼乐传播模式,探究中国“礼”的独特性意义,指出“缘人情而生”的“人性之礼”在“乐以养心,礼以制外”的功能统摄下实现“听”与“感”的融通,千百年来涵化锤炼中国人的品格,也影响了古代中国教化方式追求“风吹草偃”“润物无声”的传播特点,这也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礼乐;情感传播;政治传播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León Vandermeersch)曾赞叹中国“礼治”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治理体系,指出礼仪并非中国仅有而只有中国人从社会交往中提炼、拓展、组织出一套完整的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其实,中国的“礼”与“礼治”彰显出的独特性也并不局限于汪德迈所谓的生发于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规范系统,也在于它是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规训策略(“人性之礼”)。
在孔子、荀子或司马迁等人的认知中,“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范,更是一种针对于人性、修养而设立,可以对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心理规训与柔性引导的内在沟通策略。善于内在“沟通”是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认识具有普遍性,《礼记》等文献已多见“缘人情(性)而制礼”的说法,即中国的“礼”从来都是作用于人心的“人性之礼”。这一点杜维明先生看得透彻,他在《作为人性化过程的“礼”》一文中指出礼并不是一种固定性威慑,而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孔、孟思想中的礼、仁、智、义等等都是自我内在转化的命题,因为自我是包含内在性自我与社会性自我两个方面而寻求“礼”的过程,就是个体超越肉身的存在、扩充社会性自我并最终获得“真实性自我”的体现,是“自我为了自身的实现而进入人际关系所提出的创造性的步骤”。这里其实就涉及了两种传播模式:一是在自我与自我交流对话的“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中开放自我、激活自我以及引导自我向着理想人格的圆满状态前进(“礼”的牵引),二是在自我完善中将这种心理意识带入社会关系的建构中,也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中实践“礼”的展演。
其实,中国人追寻的社会约束(“礼”)本就是一种内心规训,而非西方政治学提倡的制度威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思维观念与教化模式常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从受众出发而寄希望于“受众主体”生命觉醒以及觉醒后的自觉、理性的社会参与。如同牟宗三先生所曾说,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即“德化的治道”,“不是向外的抓紧把持,而是归于自己作德性的觉醒”。在这层意义上讲,现代政治学称赞中国“礼治”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古代社会治理模式,而它又何尝不是中国人平凡世界中的“人性之治”?笔者以为,这种文化基源恐怕要追溯至“礼”的本性上。
一、重思媒介之“乐”:“乐者乐也”的生命意识勃发
师曾志教授曾以“生命传播”概念,呼吁大家要认识到传播活动中的生命个体的感官参与,因为人类自我意识,诸如情绪、情感与欲望等是通由感官体验而产生。在这层意义上讲,音乐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生命修养中的感官媒介,个人在音乐提供的媒介活动中获得感官上的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出有机体内部的生命意识。这里的生命意识是人类的本能冲动,它促使着我们不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体验生命的存在以及去维护生命力的发展与延续,并且这种意识贯穿于人的一切生存活动中。生命意识展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是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快乐、喜悦、幸福等感官体验,而音乐中的审美、感官刺激恰好可以满足这一生命意识勃发的需求。
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音乐的关注是不足的,尤其是西周“礼乐”制度更是将乐作为礼的附庸,过分强调音乐的表意机制与政治意图,因而忽略了音乐的娱乐意义与审美意义等。诚如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极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其实,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所追求的境界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乐(lè)”字,即《荀子·乐论》中所谓的“乐(yuè)者乐(lè)也”。这是对乐(yuè)的审美特质“乐”(lè)的规定性描绘,不过中国古人的音乐体验并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在这种审美中嵌入一条生命修养、人格教化的通道,并对其生命修养条件、方法、目标等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文化复兴战略下安徽文化记忆重构与传播话语建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1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