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

2024/01/02 11:16

鲁士发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经验论述了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理念、指导思想,阐述了从编剧到拍摄,再到后期整个创作流程中的意象设计与体验的全过程,论述了创作“意象”的表达与思考,以及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关键词】电视电影;创作;意象美;艺术观

“意象”作为艺术美学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窥意象而运斤”的观点。宋代范晞文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欧阳修也强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们都把“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并对“情”与“景”的关系和结构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由此可见,“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已在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现代美学中,“意象”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从导演创作、演员表演到观众欣赏,“意象”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种认知理念下,电视电影《邂逅》应运而生。

一、“意象”观之于剧本创作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而叙事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邂逅》源于一个朋友和他暗恋的同学“四次邂逅”但最终擦肩而过的真实故事,《邂逅》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关注“意象”构思和表现,因此设计了男女主人公似乎青梅竹马但鲜有接触、似乎一见钟情又日久生情的多次邂逅状态,从这种莫名的感觉的几次激动、紧张、平和、淡然的过程,强化心理矛盾冲突,隐喻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来表达作品内涵。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创作者来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宝贵的莫过于最开始的创作冲动,它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而这种创作冲动必然是创作者在平日的生活中所积累下的一种情绪。“创意过程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灵感产生的一刹那。创意人的创意构思需要灵感,执行也需要灵感才能完成。而这个‘灵光乍现’‘拨云见日’的刹那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到就要紧紧抓牢,切莫让它跑掉”。由此,《邂逅》在创作过程中格外注重这个“意”,从构思之意蕴,到剧本、画面的意象,以及观众的意象之外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感到作品“意象”把握和反映尤为艰难,尤其是在分镜头和拍摄过程中的意境处理和观众的意象感知很难同步和重叠。

二、“意象”观之于电视电影拍摄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体现出影视艺术在新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世界上第一部电视电影在1964 年问世,是美国环球电影公司制作的《看他们怎么跑》。欧洲开始拍摄电视电影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则稍晚些,1999 年才拍摄完成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但仅在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就投资拍摄了将近 100 部电视电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时至今日,电视电影经历了从专业化到个性化再到普及化的过程,但无论哪个阶段,真正高水平的电视电影都离不开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美学特质。

(一)电视电影摄像的“意象”思考和创新

《邂逅》的男女主人公都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生人,他们的爱情观,既不会如父辈一般恪守责任与理智,又不会完全抛离传统敢爱敢恨特立独行,是一种新旧思想纠结下的爱情观与生活观。因此,在拍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故事的叙述手法,以及主人公情感的表现。首先是人物情感表现与镜头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拍摄前分镜头脚本尽量细致,拍摄时镜头尽量客观、冷静地记录主体的行为与动作,捕捉其自然流露的情感状态;其次是叙事策略与故事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品均完整地使用同期声,回忆部分闪白插叙,将生活、人物、事件完整地交给观众,给观众流出思考空间;再有就是简单故事的深刻反思,从小时候的教室开始叙事,经过大学聚会,再到机场、地铁的偶遇,将每段故事的细节都分别剖析,用两个主人公的视角分别讲述同一件事件,寻求视听形象的“言外之意”与“象外之象”,借以强化故事的冲突感和表现力。

(二)电视电影摄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哲学思想是美学观念的基础,当哲学思想转变之时,也必然导致审美意识的变异”。存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支撑,和我们所熟悉的解构主义一样,存在主义思想对后现代主义建立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各个文艺领域迅速蔓延,电视电影也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影响。

《邂逅》的摄像师因为长期拍摄个性的现代婚庆题材,又是学美术出身,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艺术创作倾向,他拍摄的画面有着自由的灵性与动感,也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意象”。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大胆运用了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推拉能和人物动作、心理密切结合,同时也吻合了电视电影的运动属性而形成新的画面节奏。而在夜景拍摄时使用了长焦距来实现景深的模糊处理,使拍摄主体相对突出,造成新的视觉变化,进而使得人物更加鲜活。

当然,拍摄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还必须考虑到观众视觉的需求和审美体验,因此,《邂逅》也充分考虑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开放式结尾方案,将男主人公最后一次邂逅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做了两段剧情拍摄,其一是跑到对面,不想放弃,然而是空空的站台,不留一丝痕迹;其二是回过神来,目光凝视着列车开来,带走一切,也不留一丝痕迹。使观众将思考延伸至影片之外,生发“意象”,来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系天津开放大学副研究员、天津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