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闻传播学科的劳动属性与劳动育人的融合互动

2023/12/18 15:43

李岭涛? 张? 祎

【内容摘要】劳动育人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决定于自己的实践禀赋,新闻传播学科具有与劳动育人要求高度契合的劳动属性。本文认为,对这种属性的挖掘和发挥,将使劳动育人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专业培养合二为一,有效解决一般学科人才培养中学科是学科、劳动是劳动的“两张皮”问题,为各个学科探索符合本学科规律的劳动育人新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科;劳动属性;劳动育人

新时代,劳动育人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和目标,“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门高度依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学科,它的实践禀赋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劳动属性,而且这种劳动属性与劳动育人的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挖掘和发挥好新闻传播学科的劳动属性并促进它与劳动育人融合互动,结合新闻传播学科自身规律的特殊性探索劳动育人的特色之路,对于实现劳动育人在各个学科的百花齐放、特色践行有着重要意义。

一、全面认识劳动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不少人将劳动狭隘地理解为生产生活中物化的劳动方式,将劳动与具体的职业技能相联系,将劳动人为窄化成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就是“工地搬砖”“农田劳作”。这种站在精英立场的片面劳动思想偏离了劳动的本质,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的劳动育人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打扫一下卫生、帮家长做做家务活等体力劳动的范畴之内,严重低估、限制了劳动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厘清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全面认识劳动育人功能的前提。

第一,劳动包含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具体劳动和不创造使用价值但凝结着价值的抽象劳动。从商品关系看,不同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异,因此它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互相之间无法比较衡量;而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同质的,它是商品交换能够得以进行的基础。在此意义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了对话和通约的可能性,不同的劳动形态由于具有同质的抽象劳动而有了统一的比较、衡量标准。

第二,劳动既包含体力的因素,也包括精神的内容,忽视或者否定其中一个方面的做法和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在不同的具体劳动形态中,唯一的差别在于体力和脑力的比例不同。纯粹不需要脑力的体力劳动和纯粹不需要体力的脑力劳动都是错误认知的产物,偏重脑力的劳动如科研活动也需要健康有机体的体力支撑,偏向体力的劳动如快递服务也离不开脑力活动的智力支持。

第三,劳动是身心统一、认知协同的人类现象。不管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均需要身体的参与,离身性的劳动形态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也需要心灵的专注和投入,精神离场的劳动形态同样也是不存在的。

进一步说,劳动是人以自身为主体,以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实践活动。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体悟到自然和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认知层面的真;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然要建立劳动关系并藉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在对劳动关系的界定和协调中抵达伦理层面的善;劳动作为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和前提,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创造实践中展现了人性的美。“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基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人们通过能动、自觉地参与劳动,才能获得人格和人性的自由、展现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提升思想境界,从而在自己的全面发展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根据上述对劳动的分析可知,劳动育人绝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育人,而是所有劳动,不管是抽象劳动还是具体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只要能够创造价值,它们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借助来育人。在劳动育人的过程中,任何把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割裂开来,或者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或者用一个方面替代另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体育新闻传播学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90006)、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北京冬奥遗产战略的体育赛事转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李岭涛系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祎系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