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特征及育人功能

2023/10/16 15:52

唐伟哲? 刘永宁

【内容摘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近年来的持续出圈给广电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节目从类型、制作、传播层面推陈出新,成为当下文艺晚会的新形态。该节目创作以制播网感化引领电视晚会融合创新、以视听精致化促成电视节目新型美学范式、以内容全面化呈现中华文化蓬勃生机、以思想深邃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新形态电视晚会折射出了重要的教育功能,有望成为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生动具体的网络思政文化辅助教材。

【关键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特征;教育功能

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号角,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当代发展,书写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经典的文艺作品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表现,将时代之变与人民情感有机融合,塑造出了无数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培养当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这一目的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等内容亦有异曲同工之处。“文者,贯道之器也。”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激发观众的文化归属感,对于新时代青年的教育,“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应当作为载体形式存在,这不仅是电视艺术和网络视听节目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决定的,亦是“Z 世代”年轻人的特点所需要的当代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当代的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有力加持下,导演将新技术、新表达、新理念运用于创作当中,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一)制播网感化:引领电视晚会融合创新节目的创作特性带来了节目样态的多样化。在传媒技术与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下,电视节目在电视艺术、节目创作、传播策略等层面发生了巨变。河南卫视凭借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网络上频频出圈创造了广电行业的“河南现象”,创造出了当下“综艺 +晚会”电视节目多元共融的新形态。这不仅给全网带来了话题与流量,也给广电行业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从节目的类型而言,该系列节目基本上仍由歌舞与曲艺组成,部分节目创新性地融入了剧情小短片,如《国风浩荡 2023 元宵奇妙游》中为契合当下元宵节对应古代情人节而制作的《女生的心思》,该短片贴合主题、接近生活,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节目的制作而言,导演充分利用数媒新技术,通过 5G+AR 技术的手段,将实物虚拟化后再与现实舞台结合,配合 4K 超高清技术手段创造出如幻如真的奇妙场景,这种将实拍的生活场景与舞台表演的融合创作,让古风习习的表演舞台,体现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之风,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加强了观众的体验感以及参与感。此外,“蒙太奇”与“情景再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虚构”与“纪实”相互交融,构成了节目的一大美学特征,也更加凸显了节目的“奇妙”之蕴。创作团队通过动静结合、古今连合、大小融合、旧潮集合的方式让传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活”起来,也让节目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国潮之风,形成了“国风 + 时尚”的艺术风格。同时,创作团队重视研究受众的心理层面,创新推出“剧情 + 网综”的新模式,巧妙融入当下深受年轻人追捧的“二次元”“汉服装扮”等新元素,取消“主持人串联”的固有模式,用故事撑起整个节目,将节目进行轻量化、沉浸式的设计,用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以及媒介形式进行构思创作,导演选取节目中有代表性的物象或者人物代替主持人完成节目的推进,从而以融合创新激发出了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电影制作方式与当代电影美学关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33)、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研究项目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通文化助推江苏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A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唐伟哲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永宁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