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坚定理想信念 行之造就时代新人
- A-
- A+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沂蒙山不仅壮美秀丽,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烽火硝烟中诞生了一种伟大精神——沂蒙精神。
在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沂大学,依托沂蒙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用沂蒙精神哺育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革命老区,不朽传奇
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处于沂蒙山腹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就坐落在这里,院内的石碑上铭刻着五个大字“派兵去山东”。
1938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前身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到达沂水县王庄开始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军山东,与山东党政军民不断壮大山东抗战力量,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抗战期间,党领导山东军民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仁人志士为了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将鲜血洒在了沂蒙大地上,书写了沂蒙革命史上壮美的篇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巨大联碑上,镌刻着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烈士372名。这些英雄,用血肉之躯在沂蒙大地上矗立起了不朽的红色丰碑。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的菜园里,长着一大一小两课苦楝树,树下有一大一小两座坟茔,分别埋葬者女英雄陈若克和她仅仅19天就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女儿。村民们说,这两棵树是抗日英雄的英灵所化而成。
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山东省委书记朱瑞的妻子、时任山东妇委工作干部陈若克,在转移过程中生下一个女婴。不久,陈若克不幸被捕并被日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买了两口棺材,将这对英雄的母子葬在自己家的菜园里。
王换于在抗战时期创办了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她的儿媳为哺乳烈士后代,自己的孩子却饿死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老区诞生了无数像王换于一样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洒疆场。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多年来,临沂大学依托沂蒙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用沂蒙精神哺育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临沂简史》《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在临沂大学,滚球体育官网,滚球体育下载:沂蒙精神的校本教材有很多。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东升告诉记者,学校将沂蒙精神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前不久,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临沂大学前身滨海建国学院的诞生、发展为线索,由临沂大学师生创作的大型情景剧《沂蒙情深》在临沂大学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沂蒙畅想》《沂蒙印象》《沂蒙情深》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是临沂大学为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成为教育学生的生动红色教材。
“临大学子在沂蒙精神哺育下成长,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长芬介绍,临沂大学学生刘秀祥,背着不能自理的母亲从贵州山区千里求学。毕业时,原本可以留在城市工作的他,毅然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教师。作为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他帮助近两万名乡村孩子圆了求学梦,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说,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己任,把沂蒙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融入到科学研究,融入到社会服务,融入到校园文化,融入到党性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张兴华 通讯员 白金山 房霞)
作者:张兴华 白金山 房霞
请输入验证码